在追求完美生产的道路上,我们总有几个绕不开的“老朋友”:产品缺陷、返工重修、流程瓶颈,还有那个让许多管理者夜不能寐的“大魔王”——效率低下。就像行军布阵,你固守一个堡垒时可能已经在另外一处战线损兵折将。于是,许多企业开始借助质量管理中的关键指标来窥探自己战线的强弱,First Time Yield(FTY)和 Rolled Throughput Yield(RTY)便是其中两个常被提起的“侦察兵”。
在优思学院看来,理解 FTY 和 RTY,不只是掌握几个公式,更是一种洞察流程健康与管理本质的方式。下面,我们就来“拆解”这两个术语,看看它们到底有多厉害,为什么质量工程师和六西格玛的管理者都该对它们刮目相看。
FTY:一次合格率,做工匠精神的晴雨表
让我们从 First Time Yield(FTY)谈起。这个指标也叫 First Pass Yield(FPY),意思是“第一次加工就合格的比例”。如果你是做生产的,那你一定知道,每一道工序都像是在打一场仗,而FTY就是统计这场仗中,一次就打赢的次数。
计算起来也不复杂:
FTY = (第一次就合格的数量) ÷ (进入该流程的总数量) × 100%
听上去像是小学生的分数题,却藏着企业的大智慧。比如某个工序加工了1000个零件,其中有950个一次合格没返工,那 FTY 就是 95%。意思是每100个零件中,有5个需要回炉返修。虽然95%看起来不错,但换算成产线上的资源浪费、时间成本和管理精力,就是另一番故事了。
FTY 讲的是“点”,它是一个工序级的观察角度,更适合用来发现局部问题,是那种可以每天早会贴在白板上的“热力榜”。
RTY:全程合格率,一镜到底的冷静观察者
但企业运转可不只有一个工序。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:每道工序自己都说“我没问题”,可产品却“死在了终点线”。这时候,你就需要 Rolled Throughput Yield(RTY)来帮你“一镜到底”。

RTY 看的是整个流程线的合格率,也就是说,一件产品从头走到尾,每一道工序都一次合格,RTY 就是这种“完美旅程”的比例。
它的公式是这样写的:
RTY = FTY₁ × FTY₂ × FTY₃ × …… × FTYₙ
也就是说,如果一个流程有三个步骤,FTY 分别是 95%、90%、92%,那么 RTY 就是:
RTY = 0.95 × 0.90 × 0.92 ≈ 78.66%
这个78.66%就是最终成功通关的概率——这才是真正让老板、客户、财务都能安心的数字。
RTY 讲的是“线”,它强调的是系统性,是让流程管理者晚上能安心睡觉的“体检报告”。

一线之差,洞察管理盲区
在优思学院的培训课堂上,我们常常把 FTY 和 RTY 比作“显微镜”和“望远镜”——前者观察每一步工序是否得法,后者检视整个系统是否通畅。
举个例子,你可能有三个工序的 FTY 都在 95% 以上,单看都很漂亮,可 RTY 却只有 85%,这意味着每100件产品中,仍有15件在“旅途中”出事了。问题可能不是哪一道工序本身出了错,而是工序之间的衔接、标准化不足、信息不对称,甚至是返工流程混乱所导致的“隐性浪费”。
这就像三个人接力跑步,单人百米速度都很快,可交棒时老出差错,结果团队成绩一塌糊涂。
从生产车间到服务流程,FTY和RTY无处不在
你以为这些概念只适用于制造业?错了。服务流程同样适用。例如,在一个客服流程中,客户来电后经过“身份识别”“问题判断”“处理方案确认”三道流程,每一道都可能出现失误或返工。如果每一步FTY都是95%,看起来没啥问题,但RTY一算才86%,就说明客户体验可能远没想象中理想。
在《质量免费》这本经典著作中,克劳士比提到:“质量不是检验出来的,而是设计出来的。”而FTY和RTY正是对“过程设计合理性”最现实的检验工具。
管理上的启示:别让返工成为习惯
优思学院学员在为多家制造业与服务业客户导入六西格玛时,都强调一个理念:如果你习惯了返工,那返工就会变成流程的一部分。
很多组织常犯的错误是,只盯着最终结果,却忽视了中间那些“小问题”。比如某企业在一项改善项目中,三道关键工序FTY分别为93%、92%、95%,结果RTY竟然只有81%。项目组原本以为可以“局部修修补补”,结果不得不回头重构整个流程。
改善的第一步,是认识真相。而FTY和RTY,正是揭示“真相”的那面镜子。
优思学院的建议:如何用好这两个指标?
我们认为,无论是刚刚入门的绿带,还是负责战略决策的黑带,理解并善用FTY与RTY,都是基本功。以下是一些实操建议:
- 建立每道关键工序的FTY日统计机制,帮助发现早期异常。
- 定期汇总RTY数据,与客户满意度、返修率、运营成本挂钩做关联分析。
- 用RTY作为六西格玛项目选题的依据,高RTY下降区就是潜力金矿。
- 在项目分析阶段,运用流程图(SIPOC)、故障树(FTA)等工具,找出导致FTY偏低的根本原因。
质量改善不是“打补丁”,而是要“打地基”。FTY和RTY能让你从“表面合格”走向“系统健康”。
常见问题解答
Q1:FTY和良品率是一回事吗?
不是。FTY只计算第一次通过不需返工的比例,而良品率可能包含返修后通过的产品。
Q2:RTY是不是越高越好?
是的,但现实中完全接近100%的RTY非常罕见,更关键的是分析为何低、怎么改。
Q3:服务流程适用RTY吗?
完全适用,比如银行开户流程、客户投诉处理等都可以用RTY分析瓶颈。
Q4:RTY为0.7意味着什么?
意味着每100个单位中,只有70个能全程无返工通过,这通常预示着流程协同存在大问题。
Q5:能用FTY与RTY评估员工表现吗?
慎用。它们评估的是流程效率,不建议直接作为员工绩效考核依据,易产生误导。
FTY告诉你一颗螺丝有没有上好,RTY则告诉你这辆车能否安全出厂。在这个对品质越来越敏感的时代,懂得如何衡量和改善这两个指标,不只是管理能力的体现,更是对客户承诺的一种践行。
如果你希望打造一个“不靠返工维持的体系”,那就从今天开始和FTY、RTY做朋友吧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