因为我们是以人员来进行手工作业或设备操作,所以当我们在制定或改善时,标准作业就是以人为中心。不过,许多精益或者IE的初学者最容易在这边出错,因为过往的习惯,企业总是较习惯于用设备机台、工序名称作为管理的主体,往往会容易忽略到以人员为中心的准则。
反覆的循环作业
在以人员为主体的标准作业下,我们还要确定该作业是能够反覆进行的。因为如果每次作业的变化性很大,例如第一回合的作业顺是做ABC,而第二回合的作业顺序则是做ACB,那代表其重复性不高。也就是说就算制定了标准作业也无法找到改善的着眼点,更不能让改善人员能够清楚分辨何谓正常或异常。

有效率的作业方式
标准作业是指以人员动作为核心,在改善期间的当下,以没有浪费的顺序进行生产。其制定过程中需要兼顾质量、产量、成本与安全。
至于许多人会问到会有「昨是今非」的问题,就是为什么标准作业会改来改去?你可以将其想像成iPhone每一代不同产品,不论iPhone 6,7,8,乃至于最新一代的 iPhone 17 Max 机型,每一代都能在当年度手机市场冠上机皇称号。其原因那是在当下来看,你会说iPhone6没有iPhoneⅩ好吗?我想大家应该都清楚这样子就落入张飞打岳飞的困境中,不同时期的比较不存在太多意义。

最后,当你观察人时,能看到“弯腰太多”“手经常空等”“走动距离长”这些具体的问题;而如果只盯着设备,就只能看到稼动率、故障率,很难切入到动作改善。精益生产的精神是“持续改善”,而改善最直接的切入口,就是人的动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