戴明在耶鲁大学获得数学物理学(Mathematical Physics)博士学位后,到首都华盛顿农业部任职,这期间利用一年的假期到英国伦敦大学与费雪(R.A. Fisher)作统计方面的研究,费雪于1920年首创统计学,是统计学界的泰斗。这经验让戴明将统计学应用于质量管理,从而创立了一套自己独特的质量管理理论。

于1950年起展开对日本企业一连串的质管指导工作,自此近30年的时间密集前往日本共计27次,可以说日本的质管风潮是由他一手亲自带动的。为了感谢他对日本质管的贡献,日科技连以戴明之名设立了质量奖,在日本产业界是一项极高的荣誉。
身为统计学家,戴明的终身使命是要寻找改善问题的源头。鉴于先前统计方法未能持续实施,他反复思考导致过去失败的原因,设法避免重蹈覆辙。他逐渐归纳出必须有一套可与统计方法搭配应用的务实管理哲学。1950年他应邀访日時,就拟订了一套新原则,准备传授给日本人,并于其后30年不断修正扩充。他称这套原则为「14要点」。戴明说,其实它们不见得总是恰好有14点。当戴明在20年前,初次让它诉诸文字时,顶多只有10点。此外,有一些问题在日本并未出现。

例如,14要点的第8点「排除恐惧」,就无需对日本人提出,当年的日本人为了振兴国力,人人竭诚合作,他们对雇主毫不怀疑,且把雇主视为恩人,雇主和员工可说是「一家人」。同样的情况,第12点「排除阻碍员工创造工作光荣表现的因素」,也不需向日本人讲解。对日本人而言,改善不是难事,没有人害怕改善。
戴明回到美国后,才发现企业里充斥着恐惧、阻碍、口号过多等问题。这些问题,统统反映到戴明的「14要点」上。若干年后,他又作了若干补充,提出所谓的「7项致命恶疾」。「7项致命恶疾」后来也经一番修改,增加新项目,把被取而代之的项目降为另一类「障碍」。接下来,我们将分别检视各项「要点」、「致命恶疾」以及「障碍」,盼能提供一份广泛的改革处方,让各公司根据各自的文化调整应用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