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 发布于 2025年 9月 19日
- 发布者: 精益管理学会
- 标签 全面质量管理(TQM), 六西格玛
为什么摩托罗拉必须发明六西格玛?
20世纪80年代中期,摩托罗拉在几乎所有市场都节节败退。客户的不满和抱怨蔓延成风,运营成本居高不下,利润惨淡。而失去的市场份额几乎都被日本企业抢走。当时的CEO鲍勃·加尔文(1970–1988 任 CEO,1964–1990任董事长)曾说过一句话:“如果日本不存在,我们也得‘创造’出一个日本来。”优思学院这样理解他的意思:必须有人来敲响警钟。

在客户群体中,摩托罗拉的名声是傲慢无礼。某次加尔文读到一篇行业杂志的文章,其中一位大型客户(采购负责人)评价摩托罗拉时说:“产品,爱得不得了;公司,恨得要命。”加尔文对此深感难堪,并多次在管理团队中引用这句话。
摩托罗拉的经营体系从未以客户满意为核心。合同评审、报价回复、开票、处理投诉,乃至多数行政和服务环节,都陷在一个“没人真正关心客户”的体制里。内部官僚主义自我循环,忽视客户需求。响应周期漫长,且回应常常敷衍了事。
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也问题重重。客户收到的“开箱即坏”的情况太多。即便产品能通过入库检验,也常常在使用初期就频频故障。保修退货成了利润的巨大黑洞。

某无线通信部门亏损严重,还面临客户起诉与订单流失。该部门的质量经理受命调查为何现场表现如此糟糕。他发现,大多数早期失效的产品,正是那些在最终测试中失败、又返工过的单元。
幸运的是,正是这些在市场上击败摩托罗拉的日本企业,也提供了改进的标杆。摩托罗拉派出一批高管赴日考察,学习日本的运营方式和质量水平。他们发现,日本有一套全国性计划,强调员工参与和团队合作,目标是持续改进、提升客户服务。日本企业不仅发挥了员工的体力,更充分利用了他们的智慧和经验。毫不意外,他们还发现:产品越复杂,出故障的机会就越高。

摩托罗拉的问题在各个事业部、各条产品线都存在。情况迫在眉睫,必须有一场彻底的、见效快的变革。于是,“六西格玛”的需求应运而生。